首页 > 新闻中心 > 统战时讯 > 文章详情页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举办第十期“金鬘学术讲坛”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举办第十期“金鬘学术讲坛”

10月21日上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主办的第十期“金鬘学术讲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作了题为“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及其初步认识”的学术讲座。藏研中心党组书记陈宗荣、副总干事廉湘民出席,藏研中心各部门6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由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班玛更珠主持,历史研究所张云研究员担任与谈人。

这次讲座首先介绍了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概况及其特殊地位,回顾了以往中西方学者在该地区所做的田野工作和取得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西藏西部的主要遗存分布情况及重要发现,重点介绍了三种墓葬类型,即竖穴土坑石室墓、竖穴洞室墓、早期石室墓。最后,对修正西藏西部考古学年代框架、重新划分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西藏西部遗址所揭示的早期金属器时代文化面貌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仝涛研究员介绍,西藏西部地区的考古学调查,始于1903年德国传教士弗兰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的考察。弗兰克对拉达克列城附近河谷中的墓葬做过发掘,并对墓葬形制、规模、出土遗物有详细记录。1925年至1928年,俄国人罗列赫父子在藏北高原和西藏中部考察。1929年至1948年间,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Tucci)八次考察西藏西部地区,后来出版了《西藏考古》等著作。本世纪初,霍巍、李永宪、马克·阿登德费尔(Mark Aldenderfer)、布伦诺·鲍曼(Bruno Baumann)、金书波、约翰·文森特·贝列扎(John Vincent Bellezza)等学者先后对这一地区进行了调查。

仝涛研究员在阿里地区所做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2012至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等单位对故如甲木墓地与曲踏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30座、房址3座,面积达3000平方米。调查区域超过了百万平方米。墓地与遗址都位于象泉河上游,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至吐蕃时期。

西藏西部地区竖穴土坑石室墓类型的墓地主要有故如甲木墓地、卡尔东城址、加嘎子墓地、芝达布日墓地,以及北印度斯皮蒂地区马尼贡麻墓地和域村墓地等。其中,故如甲木墓地位于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寺门前,象泉河北岸一级台地,距离卡尔东城址约1.5公里,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海拔4200米至4300米。共发掘11座竖穴土坑石室墓,其中8座墓葬的年代为公元2至3世纪。对卡尔东城址的试掘显示,早期城墙遗迹也属于这一时期。城址呈现不规则三角形,最高点海拔4440米,相对高度140米,南北向长570米,东西向宽380米,总面积90000㎡,现存房址145间。地层堆积达1—2米厚。讲座认为,根据地形走势、建筑分布及功能,卡尔东城址是一座集军事防御、生活居住、宗教活动于一体的大型前吐蕃时期城址。

故如甲木墓地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小型黄金面具、饰珠、铁剑、铜容器、草编器、木器、陶器、丝绸等。仝涛研究员注意到了祭祀活动中人殉的出现。通过分析,他认为墓地出土的带格铁剑、草编器、木器等与新疆地区存在密切联系,丝绸则主要来自中原、少量来源于新疆地区,铜器可能来自于印度地区。通过对铜器中的残留物的分析,可以断定这一时期的西藏先民已经开始食用茶叶。

以故如甲木墓地为代表的竖穴土坑石室墓类型主要分布于象泉河上游地区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埋藏环境主要为较为疏松的黏土质,填土过程中常有祭祀现象。葬式皆为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这些墓葬中出土了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丝绸、茶叶、漆器、铜器、铁器、陶器、贝饰、玻璃珠、滑石珠、植物种子等。殉葬动物有牛、羊、马等。该类型的墓葬中金属器和竹木器较多,出现了远距离输入的物品。该类型墓葬年代为公元2世纪至4世纪,延续时间相对较短。

竖穴洞室墓类型的墓地有阿里的曲踏墓地、桑达隆果墓地、皮央东嘎墓地,以及北印度马拉里墓地和尼泊尔穆斯塘的萨木宗墓地等。曲踏墓地位于西藏西部最适宜居住的札达县城以西0.5km至1.5km的象泉河南岸台地上。墓葬年代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竖穴洞室墓模仿生前居室,室内有不同的功能分区,部分墓葬墓口带有祭祀遗迹。墓主人葬于箱式木棺内,木棺与石床之间随葬牦牛和马、羊等。出土黄金面具、陶器、天珠、马具、草编器、铜柄铁剑、青稞等。经研究认为,铜器、珠饰等与印度北部有一定联系,带柄铜镜则受到欧亚草原的影响,铜柄铁剑与川滇西北地区器物非常接近,草编器、刻纹木牌等与南疆地区有密切关系。

早期石室墓主要有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与印度喜马谐尔邦金瑙尔里帕墓地。格布赛鲁墓地出土釉砂、珠饰、铜器、陶器等。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葬。殉葬动物以牛羊为主,年代为公元前15世纪,是迄今西藏西部所见年代最早的墓葬。

通过对以上墓地和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仝涛研究员针对西藏西部考古学年代框架的修正问题发表见解。他指出西藏西部区域文化的分布范围为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南北麓,考古学文化延续的时段为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7世纪,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期为公元前15世纪至10世纪,第二期为公元前8世纪至4世纪,第三期一段为公元前3世纪至1世纪,二段为公元1世纪至4世纪,第四期为公元5世纪至7世纪。主要发现地点包括喜马拉雅山西段南北麓的十多处墓葬和遗址。他还提出,围绕象雄都城“琼窿银城”、高等级墓葬以及与“象雄”历史的对应性研究,可以对象泉河上游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核心区进行确认。同时,根据近年的考古新发现进展,认为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可以公元前4—5世纪为界重新划定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仝涛研究员指出,从考古材料来看,当时人们采用的是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在饮食习惯上人们食用青稞、粟、黍、稻米、羊马牛肉、茶叶等食品。丝毛织物、铜贝饰物、玻璃玛瑙、铜镜木梳等物品的出土,展现了当时人们在服饰与装饰方面的生活面貌。而城墙堡寨、弓箭马匹和铜铁剑等物的发现,则表明古人已具备较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军事装备。墓葬中杀牲祭祀、二次葬、人殉和对尸体的处理方式以及黄金面具、刻画图案与雍仲符号等随葬现象,表明当时人们已有着丰富多样的丧葬习俗与宗教生活。

系统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还引发了仝涛研究员对青藏高原西部的丝绸之路诸问题的思考。他指出,内在动因和外在条件都促成了那时候西藏西部地区远距离贸易与交换的实现,各类物品以长程贸易和垂直贸易的方式输送到西藏西部地区。通过长程贸易输入的代表性物品有丝织品、茶叶、漆器、各类金属生活用器、玛瑙、贝饰、玻璃饰品等贵重物品,而通过垂直贸易的交换物品有木器、竹器、青稞、粟黍、稻米、陶器、草编器、毛织物、畜牧产品等。关联区域有新疆、中原和西南地区、南亚次大陆、尼泊尔、中亚、欧亚草原等地。同时,他还强调,这一时期开创的对外交流丰富了象雄和吐蕃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宗教文化,这对后来吐蕃向中亚的扩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仝涛研究员认为,近几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证明,早期的青藏高原并非是一座隔绝于世的孤岛,虽然其文化面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但与周边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非但没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对青藏高原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可谓是决定性的影响。最后,仝涛研究员展示了他绘制的青藏高原西部丝绸之路路线图。

在与谈环节,张云研究员对此次讲座及仝涛研究员近几年所做的研究工作作了积极评价,并引用部分藏、汉史籍文献记载对他的考古新发现进行补充论证,与谈内容丰富。

自由交流环节,藏研中心专家学者就西藏考古的研究现状,出土的黄金面具、文字等情况进行了热烈讨论,仝涛研究员一一作出了详细的解答。

最后,班玛更珠副研究员总结发言,同时对仝涛研究员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金鬘学术讲坛是藏研中心历史研究所为了落实中心党组指示精神主办的内部学术平台,旨在夯实研究基础、推动成果转化、加强学术交流和发挥智库作用,至今已经举办十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中国特色学徒制专题学术报告会”
下一篇:重庆市委统战部召开2022年第十一次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港澳在线"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港澳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bd@gangaonet.com.cn
为你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热点精选 更多
精选图集 更多

网站首页 | 港澳论坛 | 手机客户端 | 贸易商城

地址:澳门氹仔徐日升寅公马路行政楼2号楼 港澳在线©版权所有2016-2020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