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遭遇罕见的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后台风“烟花”又登陆浙江,冲击上海、江苏等地,洪水淹没多个地区,这令人们开始关注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
与内地大多数地区相比,几乎每年都会高挂“八号风球”的香港无疑是一个在台风前线的沿海城市。8月4日,香港再次挂起“三号风球”,这已是今年第二个“三号风球”。至于暴雨,今年香港迄今共发出过18次“黄雨”、3次“红雨”、1次“黑雨”。也正因如此,港人早已学会如何与台风、强降雨共处。
2020年6月13日台风来袭前的维港上空。张炜 摄“风球”是什么球,“风假”又是什么假
“八号风球”挂在哪里?在海边吗?有“五号风球”、“六号风球”吗?记者曾听到过不少不懂“行话”的外地人不解提问。
“风球”并不是真的球,而是强风信号,天文台发出的“风球”只有一号、三号、八号、九号、十号,它们对应的正式名称分别是一号戒备信号、三号强风信号、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分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种)、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十号飓风信号。
至于黄雨、红雨、黑雨,则分别代表暴雨警告信号,以黑雨等级最高,这表示香港广泛地区已录得或预料会有每小时雨量超过70毫米的豪雨,且雨势可能持续。
上述这些天气警告,香港上至九旬老人下至三岁小孩,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原因就在于,这实在是太常见了,而且跟生活息息相关。
2002年前香港天文台以悬挂信号形式发布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俗称“风球”。图为“八号风球”信号。张炜 摄在香港,多数人手机里都有一个名为“香港天文台”应用软件,它会即时推送天文台发出的各种天气警告,例如暴雨警告信号、酷热天气警告等。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要关注天气?因为它产生了一个新的假期,民间戏称为“风假”——根据劳工处订立的《台风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则》,在八号、九号或十号“风球”、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时,雇主不应要求雇员上班。
同时,八号或以上“风球”悬挂时,大多数公共交通工具将会停止服务,包括巴士、地铁地面路段、渡轮等,而商场内的店铺停止营业、主题公园暂停开放,所有学校停课、港交所休市。
即便你没有下载“香港天文台”应用软件,也没关系,因为你可以在各公共场所包括地铁、商场、住宅大厦、医院等地方,看到张贴的天气预警通告,简直达到“全天候、全覆盖”。
2018年9月15日为防范即将到来的超强台风“山竹”,香港鸭脷洲的一家商场在玻璃门上贴上胶带。张炜 摄2018年以来的近4年间,香港经历的八号或以上“风球”就有“山竹”“韦帕”“海高斯”“浪卡”,当中要数2018年9月的“山竹”威力最大,“十号风球”高悬10个小时。
这些台风甚至是飓风常常会将海傍的树木吹倒,海水会将砖块掀翻,于是香港人已经习惯了每年补一次海边的砖地,被吹翻了,努力修补了大半年,再被吹翻,再努力修补……
香港扛风挡雨有何秘诀?
有效的预警机制
防患于未然,是香港面对灾情来临时极为重要的事情。以2018年的“十号风球”为例,当“山竹”尚距离香港超过2000公里,香港天文台已警示“山竹”破坏力大过以往台风,呼吁特区政府及市民尽早防范。随后,特区政府分别在12日和14日举行跨部门会议,涉及约30个政策局和部门,在防备、应变和善后三方面作好准备。当天文台发出“三号风球”时,特区政府已启动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持中心和48个临时庇护中心,安排大巴疏散部分离岛居民。
2018年9月16日,强台风“山竹”袭击香港,地铁站贴出告示,提示乘客部分铁路和巴士停止服务。张炜 摄尽责职守的前线人员
每当台风肆虐之际,香港会有足够的前线救援人员坚守岗位,确保公共安全。清理树木的工作人员、警方巡逻车、救护车的身影活跃在街道上。
完善的基础设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令香港能够屡次在台风中平安度过的一大保障,使各地区保持通讯、供电、供水的稳定,港铁也可继续提供有限度的服务。
以水浸的情况为例,强大的排水蓄洪系统使得香港只在局部地区发生此情况。特区政府渠务署自成立以来一直不断升级防洪系统。例如于2017年10月完工的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就提供一个容量达6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洪池,可帮助周边区域抵御暴雨。根据渠务署数据显示,香港“水浸黑点”——即易遭水浸地区,由1995年的90个降至2018年的6个。而这6个黑点也已陆续启动排水改善工程。
2020年8月19日上午,受台风“海高斯”影响,港交所当天宣布股市暂停交易。张炜 摄市民的习以为常、井然有序
风暴前后,香港全城处于熟悉的高度警备状态。记者曾在台风“山竹”袭港前夕前往离岛大澳渔村采访,见到村民们手脚娴熟地把室外垃圾桶用绳固定于电线杆或石柱上,用防水薄膜包裹住低压配电箱。其时香港天文台已挂起“三号风球”,海面已见风浪,是不是该赶紧撤离?村民淡定地摇手三连,“怕什么,海水倒灌也不过到大腿,这样就行了。”目光循着她手指的方向一看,全屋冰箱等电器均已放置到高桌上,一家人淡定地卷起裤腿吃饭。
住在市区的居民通常会提前去超市“囤货”,安心在家。商铺和住宅也在天文台发出的指示下,做好防范措施,如堆沙包、在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米”字等。然后,等风来。
2018年9月15日傍晚,香港天文台预报超强台风“山竹”将来袭,大量船只进入香港仔避风塘避风。张炜 摄由此可见,香港能够抵挡住一次又一次台风的侵袭,不仅是经验累积,也多亏各类“法宝”——各界的迅速反应、基建的精益求精。
然而,这些“法宝”的练就,也离不开过往血泪教训。自有纪录以来,香港最严重的风灾是1962年造成183人死亡或失踪的台风“温黛”,雨灾则是1972年的“6·18雨灾”,超过130人死亡。
暴雨警告信号的产生,是1992年5月8日,一场造成4人死亡的暴雨,才触发当时政府专门制定面向大众的黄、红、黑三色暴雨警告信号。
在台风、暴雨和其他天气警告信号之上,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还制定了《天灾应变计划》,从灾前准备、受灾期间应变到灾后善后,从政府部门到公用事业应当肩负哪些角色和责任,均清晰列明。
2020年10月13日市民来到香港尖沙咀海旁“追风”。张炜 摄是天文台不是气象局?
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专门负责监测及预测天气的政府部门都会称作“气象局”,不过在香港则称为“天文台”,这是什么呢?
香港天文台前台长岑智明就曾拍片解释,原来是因为成立于1883年的香港天文台在早期其中一个工作是观象授时,即观测气象、纪录时间,虽然时至今日,天文台已不再需要循旧例报时,但名字一直沿用。
那又为何香港天文台隶属于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岑智明说,这是由于早年的天文台“开台三宝”分别是气象、授时、地磁,即气象观测、地磁观测及观象授时。当中地磁观测,是为船长调校船上的指南针。天文台为航运提供观象资讯,与当时的香港经济活动息息相关。
作者:韩星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