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1日电 题:朱熹裔孙朱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植根香港
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代大儒朱熹的这句诗为中国人所熟知。
中新社记者日前采访朱熹第26代裔孙、福建省政协常委、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朱向时,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到墙上的一幅书法作品,写的就是这句诗,题字落款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
朱熹集孔孟以来儒学之大成创立朱子理学,他的《四书集注》是宋末及元明清开科取士的标准典籍。朱向认为,朱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很重要的就是育人,怎样做一个有品格的人、对社会有担当的人,“我作为朱子后裔,也有一种责任,应该有文化传承的担当”。
福建是朱子的出生地、成长地和终老地,留下许多宝贵的朱子文化遗迹遗存,他创办的四所书院以及讲学、过化的10多所书院均在福建。从2008年开始,朱向和一些社会团体组织福建、台湾两地学生交流,探索以朱子文化去带动学生认知国家、认知民族的路子,起初主要是台湾的几所高校就读中国历史的硕士博士生参与。
“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很多人说因为是你的祖先你就推动,作为朱子后裔,本身我觉得是自己的荣幸,正好借助福建朱子文化遗存丰富的载体,去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朱向说,但让他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推动朱子文化传播的机遇,要从他2013年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开始,“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使命,政协委员沟通渠道多,交流广,在政协的发言和建议能得到各方面的认可,近几年,我提出以朱子文化作为福建文化品牌的建议,并逐渐打造成一个文化交流的品牌”。
2018年,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成立,这一年也是朱子诞辰888周年,该协会聘请香港高校的老师作为顾问,每一年参加活动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协会的会员。
也就在2018年,由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联同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等有关团体共同举办第一届港澳台大学生走朱子之路研习营(下称“研习营”),以体验式研习活动让港澳台青年学生亲见亲历亲为,在追寻朱子足迹中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钱华博士作为第一和第二届研习营随团带队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参加了研习营。“香港是一座国际大都市,长期的殖民教育缺少了那一份作为中国人自身的历史感与存在感。尤其年轻人大多不关心、不了解传统文化。我们在尤溪南溪书院参加朱子祭拜仪式并诵读朱子家训,仪式简短而庄严。学生将来会把朱子文化带入自己的家庭生活之中,进而连结到自己生存的这座城市里。”钱华说:“文化的传承是教育和生活两种层面的成功结合。研习营正是通过亲身实感,连接着过去和现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第四届研习营只能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让朱向欣慰的是,此届研习营有香港12所高校的130名师生参加,为历届最多,“有这么多的学生和老师踊跃参加,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孔子学院也作为主办方参加,说明了香港高校对于研习营的认可和支持。我们也希望未来每年都有一所香港高校作为主办方来共同举办”。
朱向认为,香港目前开展的文化交流大部分都是走出去,一些青少年在暑假时会到内地去走走看看,这是很不够的。他说:“文化的交流不仅是走出去还要请进来,未来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载体扎根到香港本土,包括在香港建立几所内地的知名书院,让香港市民能够更好地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让青少年能够懂得读书就是为社会多做贡献,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完)